澳洲宝石斑(学名:Scortum barcoo),又名翡翠斑、宝石鱼、智慧鱼或佳帝鱼,属硬骨鱼纲动物,是原产于澳大利亚深海的名贵海水鱼。20世纪末驯化成为澳洲当地人工养殖的优良淡水品种。2001年被引入中国,目前在浙江、山东、广东、云南等地均有养殖,一般以外塘、网箱和流水鱼池养殖为主。2020年开始,浙江北溟鱼乐渔场养殖澳洲宝石斑取得成功。由于澳洲宝石斑最早是由海水鱼演变而成的,所以它既保持了海水鱼独有的鲜美,又有着淡水鱼的细嫩可口。
外形特征
宝石斑体呈纺锤形,体厚而扁圆,头小,头后背拱起,腹部大而圆,尾鳍短宽而微凹。宝石鱼外形动人,体色银亮,体侧有黑色的晶莹椭圆斑块和零星分布的小斑块,形似宝石,故此得名。
生活习性
宝石斑生性好动,游动迅速,广泛栖息于海洋、江河、湖泊、水库等各种水体,常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,喜好水质清新的环流。在人工养殖中可适应外塘、稻田、网箱等环境。
宝石斑是杂食性鱼类,摄食能力强。在自然条件下以各种浮游生物(枝角类、桡足类、藻类)、小鱼、小虾为食,喜食水蚯蚓、螺丝、红线虫、面包虫等较大的活饵料,也摄食水生植物、植物碎屑等。人工养殖中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。宝石斑具有明显的集群抢食习性,经一周左右的驯化,当鱼听到敲击声或泼水声等信号就会集体前来觅食。
宝石斑的最佳生长水温为21℃至25℃,能够适应较高的盐度。宝石斑生长速度快,食性杂,可当年养成,养殖效益是常规鱼类的2~3倍,是淡水养殖的名优品种。
澳洲宝石斑外形动人,耐低温、低氧环境,不易掉鳞,可长途运输。除作为高档食用鱼外,也可作为观赏鱼类,且特别适合于垂钓。宝石斑肌肉丰厚,无肌间刺,肉白而细嫩,内脏小而无腥,食用方便。据浙江工商大学水产品加工研究所的报告(戴志远等,2005),宝石斑的肌肉蛋白质含量约为18%, 鱼体含有18种氨基酸,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40.23%,而致鲜氨基酸的含量达到了47.06%,大大高于草鱼、鲢鱼和鳙鱼等,因此宝石斑味道十分鲜美。宝石斑还含有众多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,尤其是DHA(俗称为“脑黄金”)和EPA的含量极为丰富,分别为6.21%和1.36%。钙、磷、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也较高,且钙磷比接近1:2,容易为人体吸收;特别是它还含有人体细胞的活性因子——硒。所以,澳洲宝石斑是名副其实的智慧鱼。
1. 清蒸:把鱼处理好后,在鱼肚里塞葱段和姜片,并用盐、柠檬汁和料酒腌制一刻钟。用蒸鱼豉油和蚝油兑成汁,和鱼一起蒸10分钟。将油烧热后淋在蒸好的鱼表面,即可食用。
2. 红烧:把鱼宰杀洗净,背部划几刀,用纸吸干水分。热锅冷油,油烧八成热,放入姜片炸一小会,放入鱼,用中火煎至两面金黄。加入大蒜、花椒、干辣椒等调料,小火继续煎,煎出香味。再加入料酒,生抽老抽、盐和白糖,加开水没过鱼,烧开后加入葱和火腿、土豆、豆腐等配料,转中火,盖上炖煮10分钟后转小火煮10分钟。把鱼和配料捞起来装盘。锅里的汤汁加上水淀粉收汁,大火收汁到浓稠后淋在鱼上,最后点缀葱花。
3. 生粉鱼块:洗净、去掉内脏,把表皮的水分吸掉,斜刀切大块。用盐、味精捞一下鱼块,再用清水洗干净,去掉腥味,再用生粉包裹住鱼片。把宝石鲈的骨腩煎至金黄,放水熬汤,让鱼的鲜味保留在汤中。再放酸菜和醋,让汤带上轻微的酸味。鱼肉在开水中迅速灼熟,时间控制在1分钟内,包裹鱼肉的生粉迅速凝固,鱼的鲜味得以保留其中。